------民盟石家庄市委在市政协十二届十二次常委会上的发言(2)

建议人 发言人: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常委、河北科技大学赵风清教授 2015-12-18

  “十二五”期间,我市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摆在战略高度来抓,以做大做强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提高了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尽管我市各县(市、区)都有了省级以上工业聚集区或园区,但其运行机制、规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经济带动能力不足。主要包括:一是有些工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求全、求大,缺少资源保障和环境承载力支撑;二是有的只是站在本县(市)角度,让现有的企业搬迁入园,园区企业之间协同互补性差;三是有些工业集聚区有同质化和重复建设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治理成本增加。加之区内产业过多,产业链设计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少;四是县域工业聚集区人才匮乏,不但缺少高水平的领军人才,普通工程技术人员也嫌不足,企业技术进步对企业发展贡献度不高。
  “十三五”期间,我市县域工业聚集区应当按照“产城融合、集群发展、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项目支撑,创新机制体制,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 树立全市一盘棋的观念,建立全市工业园区管理协调机制
  建议成立由一名市领导牵头的园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全市工业园区(聚集区)的规划、管理和运行工作。在园区发展上要坚持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采取差别化、错位发展和互补性发展模式,防止同质化竞争,进而实现全市工业聚集区之间的要素联动、产业链对接和协同发展。尤其在项目进园区过程中,要打破县、市的界限,实现相互整合、跨县域聚集和产业转型升级,避免同质化和低效率,通过整合功能雷同、特点互补的园区来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功能叠加、产业协同和优势再造。
  二、 以“园区绿色化”和“产业链优化”为抓手,打造我市循环经济的升级版
  在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是“必修课”,在注重园区特色的前提下,园区内和园区之间不同板块、不同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实现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链循环。以此作为“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带动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比如赵县、栾城(区)可以在淀粉深加工、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几个板块形成产业链,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井陉、鹿泉(区)、平山可以在灰钙、电力、钢铁、水泥、建材板块之间打造全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其核心是将节能建材作为相关行业固体废弃物的消纳主渠道,实现废物的深度资源化利用。建议将其列入我市“十三五”规划。
  三、 结合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实现企业优胜劣汰和产业转型升级
  人口聚集区和基本农田周边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势在必行。一方面,通过科学评估,将分散在各个乡镇的企业进行整合、工艺升级后进入园区。另一方面,坚决下马高污染、高消耗(能源和资源)的企业,其中包括已经进入园区的重污染企业。把园区建成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聚集区。
  四、 构建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推进我市县域工业聚集区技术进步
  我市各县域工业聚集区要抓住机遇,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充分依托北京、天津的科技创新基础及人才优势和石家庄市的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平台条件,引导聚集区内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在县域工业聚集区打造和培植一批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或分中心、分室和分院),在京津石(市区)有力辐射和带动下,实现我市县域经济快速跨越式发展。
  五、科技人才进园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京津及驻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工程技术人员以团队或个人形式进入县域产业聚集区,吸引京津高技术企业设立分(子)公司或事业部。同时,向县域工业聚集区增派“科技特派员”或“科技特派员团队”,使科技人员“接地气”,相关企业“沾灵气”。在市级科技计划中设置“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用”紧密融合的技术创新模式。
分享到 :
33